日期:2021-04-02 09:40:00
雷海粟:讓學習更具趣味性 讓旅游更具知識性
隨著休閑度假旅游越來越受歡迎,人們旅游時都會選擇了解目的地的自然歷史和人文風情。統計顯示,我國90%的游客參與過目的地的文化活動。如今,研學旅行、紅色旅游等產品日益豐富。2019年,我國研學旅行市場規模約為164億元,主要參與研學旅行業務的企業有7300多家;從2004年到2019年,每年參加紅色旅游的人次從1.4億增長到14.1億。在現代旅游發展階段,旅游作為一種學習方式,進行全民推廣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推廣已成為趨勢,旅游的教育屬性、文化屬性與社會屬性實現進一步延伸。 第一,旅游的一個重要價值是寓學于游。旅游是修身養性之道,不僅能拓寬眼界、增長知識,更是人類對幸福的思考和追求。旅游者通過實地學習與互動體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對人的自身發展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旅游能夠催生教育培訓發展動能。很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學習與旅游結合,如在紀念館、陳列館、遺址地等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使紅色教育“活起來”、紅色旅游“火起來”,旅游者通過場景學習、構建學習等方式加深領悟能力、堅定理想信念。研學旅行的出現為青少年教育提供了頗具吸引力、靈活性、創意度的新平臺。近年來,研學旅行持續推進路徑探索和轉型升級,引領青少年由此加深對世界的理解,推動素質教育更為高效。旅游能夠優化旅游者知識體系,旅游者可以了解目的地歷史文化、民族風情,豐富旅游體驗。 隨著旅游消費市場的年輕化、個性化、小眾化,旅游產品正逐步迭代,包含潛水、直升機駕駛、滑雪等項目的產品日漸豐富,旅游者可以通過旅游的形式獲得新技能,豐富個人閱歷、提升視野與格局。 第二,旅游的一個重要功能是促進文化互鑒。旅游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也是外交的窗口。文化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的精神力量,旅游是促進經濟發展、推動國家交往的重要途徑。旅游能夠助推國際文化共榮。 2019年,中國出入境旅游人數達3.1億人次,以旅游為途徑、以旅游者為載體,將不同國家的文化引進來、帶出去,不僅有助于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高中華文明在世界范圍內的聲量,還能推動不同文化間的學習與理解,共促文化繁榮。旅游能夠助力國際關系和諧。近年來舉辦的“國家旅游年”活動,有效促進了我國與相關國家民心相通,為外交關系、經濟貿易等各領域合作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旅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持續創新。旅游業作為幸福產業,應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產業的綜合性、帶動性、支柱性和全民性功能。隨著旅游者對文化要素需求的不斷提升,旅游業界應積極探尋產業鏈各環節銜接點,為“游”“學”齊飛做好服務保障。強化創意和創新能力已成為打造學習型旅游企業的重中之重。隨著“云旅游”“VR全景”等新型旅游場景的出現,電競酒店、旅行盲盒等新產品不斷涌現,“文化+”“旅游+”等新業態蓬勃發展,旅游業界要加快智慧化數字化轉型的步伐,加大跨界融合創新力度,永葆快速應變能力和持續發展動力。如今,為順應消費趨勢及消費群體的興趣偏好,研習營、修訓營、體驗游、標桿游、海底游、太空游(乘飛船)、時空隧道等旅游新概念創意迭出,旅游產品的融合開發已與自然科學、人文教育、土木建筑等更廣泛的知識體系相鏈接,并逐步延伸到精神、性格、技巧等多角度的學習提升。 旅游企業應通過加大對目的地資源的挖掘、開發與保護,推動更多富含知識、創意的跨界融合旅游產品創新,打造一批高水平、高標準、高價值的學習型旅游產品,提升旅游者體驗感,使學習更具趣味性、旅游更具知識性。 在新發展階段,旅游業界要將構建具有文化目的的旅游體系、發展具有學習方式的旅游形態作為重要任務,不斷提升人民文化自信,催生現代文化和旅游消費新模式,引領服務水平和服務能力提升。 (作者系中國旅游集團研究院原院長) 孫潔:旅行讓我們更加熱愛這個世界 旅行不僅是一種休閑方式,更是與外界交流的方式,是人類探索精神的體現。人類文明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與探索精神息息相關。作為一個族群,我們未來能夠在地球上發展多遠,甚至在宇宙中取得怎樣的發展高度,與旅行有著密切聯系。 旅行是增長個人閱歷和提升個人境界的有效途徑。我鼓勵年輕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走出去看看,去遠方旅行,去海內外走走,積極探索新鮮事物,用更加開放的態度,包容和學習不同文化的特點。 事實上,每次我們走入不同地域、不同國境,感受不同文化,學到的東西和收獲的信息都各具特色,這也使得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多彩。 旅行是一種對話方式,是文化的傳遞和共鳴。就民間交流而言,旅行是非常棒的溝通和外交方式。旅游目的地居民會把當地最本真的文化展示給游客,當這些游客返回住所時,也會把在旅行中的所見所聞分享給身邊的人。 在我心中,“詩和遠方”就是不斷探索未知,所以我決定去冰島、去非洲這些很遠的地方。旅行也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在旅行過程中我收獲了美滿的愛情、強健的體魄,也收獲了更加積極的生活態度。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行是一種學習方式。在旅行過程中,我們能遇見不同的風景、體會更美好的人生,對自己的生命產生一種感恩,同時發現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最終更加熱愛這個世界。 熱愛旅行就是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表現,希望更多人選擇旅行,在旅行中學會過好自己的人生。 (作者系攜程集團首席執行官) 王珺瑜:研學旅行是“行走的課堂” 學問不應局限于書本,課堂也不應止步于教室。“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一個人的世界觀決定了觀世界的角度和方法,然而不曾觀世界,何來世界觀。為此,廈門建發國際旅行社集團成立廈門萬千研學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并與集美區政府聯合打造集美閩臺研學總部基地和萬千極美營地,致力于讓孩子們“讀萬卷書,行千里路”。 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勾畫出公司發展的“詩和遠方”,即“萬千世界皆可研讀、萬千空間皆是課堂、萬千大眾皆可為師”,旨在讓孩子們走出家門看世界,游歷祖國山川風光,了解傳統文化,開闊視野,尊重差異。 研學旅行是行走在文化中的“課堂”。福建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武夷山,不僅有舉世聞名的“雙世遺”,還是烏龍茶和紅茶的重要產地。作為研學目的地,福建接待了世界各地的研學團和夏令營。其中,武夷山茶文化研學課程深受歡迎。 武夷山是“萬里茶道”起點,明清時期,興起了一條自武夷山至恰克圖的中俄茶葉之路,推動中外貿易發展的同時也讓武夷山聲名遠揚。讓孩子們參與“茶研學”之旅,旨在培養其在武夷山的“茶世界”中讀懂茶,從茶中看懂世界,感悟做人做事之道,懂得飲茶靜心,做到知書達禮、尊重他人。功夫茶中還有“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的典故。“關公巡城”是按盞數轉著斟茶,使茶湯均勻地斟到每一盞,避免出現厚此薄彼;“韓信點兵”是在壺中茶湯將盡時,剩下的少許也要均勻地滴入每一盞,直到滴完為止。在茶道中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公平公正”原則,為孩子們培養文化自信奠定基礎。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作為行走在路上的課堂,研學旅行是幫助孩子們開闊視野、以研促學、知行合一的良好方式。通過開展研學旅行,培養孩子們獨立面對生活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營地集體的生活中,孩子們需要每天自己整理行裝,安排起居、洗漱,自主把控時間,遇到困難時自己想辦法解決或主動溝通請求幫助……這對于生活中較少離開父母特別是低學齡段的孩子來說,是一個學會獨立生活和自我管理的良好機會。 研學旅行是青少年成長中非常有意義、頗具價值的學習方式。祖國大好河山都是孩子們的營地,帶孩子們去暢游祖國的大好河山吧。 (作者系中國旅行社協會研學分會副會長、廈門建發國際旅行社集團副總經理) 袁晶:旅游將成為一種學習新時尚 2011年,首個“中國旅游日”主題即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充分說明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詩”和“遠方”融為一體。 南宋文學家陸游寫過一首教子詩,名為《冬夜讀書示子聿》。詩中寫道:“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意思是古人做學問是不遺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顯的,如果要想認識事物的根本或道理的本質,要用自己的親身實踐去探索和發現。自古以來,我們就意識到自己所接觸的全部知識都存在于現實之中,親身體驗才能有更多收獲。 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有關部門積極推動中小學生開展研學旅行。學習型旅游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旅游方式。我認為,研學旅行將“學”與“游”較好地融為一體,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風景名勝、文化場館、美麗鄉村,融入自然景觀、融入人文社會、融入大自然。在研學旅行中,學生的身心能夠獲得解放,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發,在自然和社會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難忘的心靈感悟。 2018年,南湖革命紀念館成為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同年,紀念館聯合南湖旅游區及相關旅游企業,共同開發“紅船少年先鋒行”研學課程。該課程立足中國共產黨的“夢想啟航地”嘉興南湖,推出一系列綜合性、開放性研學旅行線路和實踐活動,設置看展覽、聽講解、知識探索、交流討論、集中展示等環節,讓學生邊游邊學,打破了傳統的宣教模式。 我了解到,嘉興正結合城市有機更新的工作,開展文化復興行動,借助嘉興特有的江南運河水鄉文化底蘊,活化利用歷史遺存,將南湖紅色文化、京杭古運河文化、17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文化、7000多年的馬家浜史前文化和嘉興的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融入城市旅游,深化文旅融合,旨在打造多類文化并存的大南湖旅游圈。嘉興還推出優質旅游線路,引導廣大游客和中小學生在探尋建黨初心、學習紅船精神的同時,充分認知當地歷史文化,從心靈深處感悟家國情懷。 簡言之,學習應順應自然規律,而旅游正是讓學習回歸原初意義的方式,做到“寓學于游”“寓教于樂”“寓修于休”。我相信,旅游必將成為一種學習的新時尚。 (作者系浙江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副研究館員) 達人分享@雁行江湖de歌: 捕捉平凡世界中非凡的感動 因為好奇,我踏上了環游世界的旅途,在不斷的行走中發現生活中細微的美,用女性細膩的視角去捕捉平凡世界中非凡的感動,把自己的感受通過圖文和視頻的方式呈現出來。 我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以及亞洲的緬甸和馬來西亞、非洲的摩洛哥、歐洲的法國,旅行的路越走越長。那些迎著風大步向前的時光,串連成一段段難忘的記憶,在歲月中熠熠發光,也鼓勵著我一直向前。我出發的理由緣于骨子里的熱愛和執著,每一次抵達旅行目的地,觀賞到大地起伏、光影變幻的時刻,我的內心都是豐盈而知足的。 旅行的過程中會有很多不可預知的情況,比如航班延誤等,但更多的是驚喜。我在太行大峽谷300米高空坐在滑索一躍而過;在浙江云上草原蕩8米高的懸崖秋千;在新疆江布拉克拍星空;在馬來西亞坐船看螢火蟲,在仙本那潛水時遇到大雨,在海水與雨水的交融中探索海底世界;在摩洛哥撒哈拉沙漠騎3小時駱駝去看日落;在斯里蘭卡的偏僻小漁村看海上日出,看到暴雨之后的彩虹;從廣西桂林自駕到越南的海上桂林;早晨6點坐在緬甸蒲甘的佛塔上看日出;到俄羅斯跨年…… 只要有時間,我都會帶著孩子去旅行,去看更大的世界。關于親子旅行目的地,我推薦云南西雙版納。那里民族風情濃郁,有很多適合小朋友體驗的項目。孩子們可以穿上傣族服飾參與潑水節,做傣紙、打傣族拳,晚上看螢火蟲。我還推薦從內蒙古海拉爾到黑龍江北極村的自駕行程,可以帶小朋友感受大草原的廣袤和北極村的神奇。 旅行是孤獨的人在尋找中變得不孤獨的過程,是向內行走的過程,相信每個人都會在旅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美好與感動。 (作者系中國國家旅游雜志首席旅行家俱樂部成員、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旅行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