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8 16:40:23
4月24日,“科技引領 啟慧賦能 未來之光”人工智能賦能英語教育創新發展研討會在廣州舉行。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廣東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朱俊文、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處處長吳艷玲,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外語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原副校長閆國華,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杜安國,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盧羨文,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外語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校長曾用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總編輯徐建中等出席會議。來自全國職業外語教育領域的領導專家、教師及企業代表參會。 魯昕作題為《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的學術報告。她首先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和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表示要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國職教大會的部署,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魯昕強調,要把外語能力作為高質量、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基本素質。新版專業目錄對標“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部署,瞄準技術變革和產業優化升級的方向,推動實現中高本專業一體化銜接,共設置19個專業大類、97個專業類、1349個專業,涵蓋了經濟社會所有領域,覆蓋了數百萬個工作崗位。新版專業目錄具有對接新技術崗位、新職業崗位、新業態崗位、市場化需求、卡脖子難題、智能化生產、智慧化管理、精準化服務、數據化應用、數字化技能等十大特征。她表示,新版專業建設迫切需要提升英語教學質量,英語教材設計要對標新版專業,服務于學生的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新時代職業英語》系列教材“通用篇+人工智能英語+19個專業大類”的體系設計,很好地呼應了新版專業目錄,體現了“六新”特色,即新專業、新理念、新邏輯、新體系、新載體、新標準,從而更好地服務、適應、支撐數字經濟背景下各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在以人工智能為顯著特征的數字經濟新時代,職業教育工作者在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探索與積極創新。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夏登山以“新時代職業英語專業篇”《人工智能英語》為依托,分享了數字經濟時代的人工智能英語教學改革提供的新思路和新做法,強調數字化時代的教材應緊跟科技進步,突出職業性、實踐性和應用性,兼顧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滲透課程思政,多角度、多手段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黎明職業大學曾玉華、河南輕工職業學院魏佳林分別介紹了所在院校“科技引領、與時俱進”理念下的英語教學改革實踐、人工智能英語課程建設經驗,分享了人工智能賦能職業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的成果。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資深編輯王霄羽介紹了《新時代職業英語》的編寫理念、教材體系和配套資源。系列教材由魯昕會長總體策劃,嚴格對標新課標,堅持文化引領、立德樹人的編寫理念。通用篇思政元素如鹽入水,幫助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提升用英文講中國故事的能力;專業篇涉及19個專業大類,設置真實職場情境,重在培養學生的職場溝通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與職業核心素養。系列教材“專業通識課”的理念為院校實施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新思路,TOP課件、U詞APP、詞匯手冊等教學資源創新形式,贏得了與會教師的一致好評。 專題研討環節圍繞“實施精準教研,推進提質培優,支撐數字中國建設”的主題展開,邀請13位廣東省校企代表結合自身特色,分享外語教育教學實踐成果與經驗心得。廣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校長羅三桂作“高職院校特色專業群建設的研究與實踐”專題分享。王友良、寧順青、熊少微、扶玲、劉建珠、舒立志、潘小波、袁洪等職業院校外語院系管理者圍繞商務英語、應用英語等專業群建設的新思路與新理念展開熱烈研討,分析商務外語專業建設困局與出路,分享《新時代職業英語》教材帶給英語教學改革的新啟示,探索新時代背景下高職公共英語教學育人與評價新策略,探尋外語院系黨建與專業建設相融合的管理新路徑。 廣東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朱俊文,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外語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外國語大學原副校長閆國華和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黨委書記盧羨文分別向會議致辭,表示要認真學習領會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以本次會議為契機,進一步引領和促進外語教育改革創新,推動國際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在新發展格局下,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外語教育工作委員會將繼續保持職業教育戰線的行動自覺和時代擔當,持續發揮智庫、平臺、橋梁、標準作用。 本次研討會從職業教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切入,搭建互聯互通的職業教育溝通平臺,與會者達成思想共識、匯聚智慧力量,助力全國職業教育大會精神落地落實,為人工智能賦能英語教育改革創新拓展了新視野、開拓了新思路、增添了新活力。會議由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外語教育工作委員會主辦,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職業外語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承辦。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外語教育工作委員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