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23 17:29:38
“不信任導致嚴管、嚴管壓抑活力”。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教師的課程觀、知識觀、質量觀、學生觀都需要改變。時代需要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讓學校回歸辦學主體地位。
作為管理者,該從哪些方面對學校放權?需要建立哪些相匹配的制度設計?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處處長楊振峰從多年的教育管理經驗出發,提出分類管理、分級賦權的設計思路。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基礎教育處處長
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 楊振峰
01
為何要激發學校辦學活力?
進入深水區的改革迫切需要四個改變
學校是辦學的主體,要盡可能把資源配置、經費使用、考評管理等放給學校,保證學校事情學校辦。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在文件中還明確了要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落實中小學辦學主體地位,增強學校發展動力。
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是時代的需求。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教師的課程觀、知識觀、質量觀、學生觀都需要改變。
第一,從中小學的實踐角度看,我們對課程的理解還比較窄,所以造成了很多文件發布以后,在課程層面對落實上不到位。
第二,我們的知識觀需要更新。現在很多人認為知識就一定是力量,這句話要辯證的理解。所謂知識,是人類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對于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所形成的規律性的內容。所有知識的形成,都是有它的邊界的。
知識可以分為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舉個例子,很多人都學過駕駛,我是1997年學的,當時學的是手動擋。駕駛技術可以是一種程序性知識,這種知識對我們進行駕駛是有幫助的。但是我們會注意一個問題,隨著手動擋轉變為自動擋,我發現這個程序化知識卻成了一個阻礙。
同時我們也會注意到,在生物學上還有很多經典的案例。比如,最早認為酶就是蛋白質,后來發現一些核酸也可以作為蛋白質。因此,我們今天對于知識的理解,存在著固化的反復操練的情況,只理解知識本身,而忽視了知識背后產生的條件以及發展性。這也就是為什么要“雙減”。
前段時間在網上有一段視頻,我談到了“雙減”。我是這樣說的,我們為什么要推進“雙減”?減少作業,減少課外培訓,實際上就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我們現在的教育很多都理解為就是為了提高分數,所以我說一部分人補課會提高分數,所有人補課只會提高分數線。這樣不僅練壞了孩子們的腦袋,也掏空了家長的口袋。而且我們面對的世界越來越具有不確定性,在不確定的世界里,我們應該培養學生面向未來不確定世界的必要的關鍵能力。通過關鍵的必備能力去應對不確定的世界。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今天對知識觀的理解,有人說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大部分時候是力量。但僵化的、不屬于自身的知識,有時候也會成為發展的阻礙。
第三,質量觀。為什么我們現在一談質量,就會問孩子的升學率等方面。我記得我在做校長的時候,我一般不查體育老師的教案,查體育老師的教案沒有多大意義。實際上只需要關注三點就行了:
1、學生愛不愛上體育課;
2、一堂課上課前,去抽查部分學生的心率和呼吸頻率,等下課了,再看他的呼吸頻率和心率有多大變化;
3、通過幾年的學習,就看學生有沒有掌握一項運動技能。
現在教育改革習慣以考試的方式來促進的。我有一個基本判斷,今天把所有東西納入到考試的內容里面,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意義的。但是我們思考一下,為什么任何東西都要考?如果我們的校長、學校,能夠開齊開足開好課程,關注每一門課程建設的成果和每一門課程實施的質量。那么我們為什么要任何東西都考呢?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是學校和校長生病了,生了什么病,生了質量觀不正確的病。
第四,學生觀。我們有時認為,未成年人的世界一定是未知的世界,未成年人的世界一定沒有成人世界來的更加豐富。但我們錯了,是在今天的語境下,在今天的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我們的學生有時強于師,而且有時候優于師。我們沒有建立平視學生、真正尊重學生,實現師生共進的體系。
所以,我們今天的基礎教育確實進入了改革的深水區。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關鍵詞:
一、生態。今天的教育生態,大家都能看到,并不是那么和諧,影響了基礎教育更好的發展,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因素相互扯拉。有時候甚至不是僅僅來自于我們的供需方(學校、學生、家長),有時候還來自其他領域。
二、共育。為什么強調共育?因為系統中,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化,都可能產生比較大的結果。共育強調家校社共育;強調在學校里各學科發揮育人的功能,協同共育;強調以構建新型師生關系與推進課程實施實現共育;還強調活動、課程,我們的一言一行,我們的言傳和身教要協同共育。
三、專業。教育,我的理解其首要功能就是促進學生的社會化進程,第二是傳遞人類的文明成果。社會化進程和傳遞人類文明成果兩者是并列的。社會上的培訓機構也許能夠提高點分數,而這個分數是真正能力的提高嗎?但是為什么大家要懷疑學校,因為我們的專業供給上并不強。因此造成的結果是什么呢?我們都知道,前些年人們將兩群從事民生工作團體的人員稱之為“兩條蛇”,一個是“眼鏡蛇”,一個叫“白蛇”,眼鏡蛇說的是老師,白蛇說的是醫生。
2019年年底以來的新冠肺炎,大批醫生被稱為“逆行者”,大批醫生舍小家為大家,不顧個人安危。因此“白蛇”已脫化成仙。但是我們的眼鏡蛇呢?孩子在學校,老師被家長“尊重”著,孩子畢業了,老師就再也不被“關注”。同時我們尊重是來自功利化的尊重,沒有從內心發起對教師真正的崇敬和尊重,原因是什么?我們追尋外部原因的同時,還要追尋內部的原因,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的專業性不強。
所以,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就是要讓學校回歸辦學主體地位,真正成為在學生發展中起到關鍵教育作用的主導者和主體者。這是一個時代的需求。
02
如何對學校賦予不同的權力?
分類管理、分級賦權
從國際經驗的角度看,芬蘭基礎教育也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原芬蘭校長協會、國際校長聯盟主席艾瑞·博卡在其著作《頂尖學校》一書中多次提到,芬蘭學校成功的重要原因有:
1、政策平穩,政府很少改革公共教育;
2、教師和學校被認為是專業人員和機構,政府很少干涉。
3、信任的文化,政府和民眾信任學校,學校信任教師。
4、不競爭的學校可以使它與其他學校的教育專業人士分享其最佳實踐。
因此不競爭的學校是有利于我們分享共同成果的。從教育的價值來看,我們強調的是共生性。
目前的現狀是,不信任導致嚴管、嚴管壓抑活力。有一位校長曾經說,校長經常被當成“三蛋”校長,何為“三蛋”:笨蛋、壞蛋、混蛋。由于是笨蛋,所以要指導;因為是壞蛋,所以要檢查;因為是混蛋,所以要督導。
我們也都知道,現在在進行民辦學校規范治理,但是確實也有些民辦學校辦的不錯,因為它們有內部機制的活力,有管理,有分配,有獎懲的自主權。所以,我們應該放權。到底可以在哪些方面放權呢?我認為:
1、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權;
2、校本課程的開發建設權;
3、教師招聘及評價權;
4、干部提任或推薦權;
5、辦學資金自由支配權;
6、招生自主權;
7、學生的評價權。
我們要對學校賦予不同的權力,但是學校發展水平畢竟有差異,所以有的學校還是要指導督導檢查的。我們需要對學校進行分類,怎么分類?如果按發展階段來分類:
第一類是新建學校,新建學校更多的是重制度建設。政府的部門或者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該將一系列的經過探索形成的好的制度,形成系列性的制度文本。而不是單純依托這些學校自己開發、研究。從教學管理、課程管理、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學校后勤保障等,給他們提供一定的制度關懷,而且為他們提供必要的系統的制度體系,使他們在制度建設上迅速養成。
第二類是歷史名校,要重文化傳承。歷史名校之所以成為歷史名校,是因為有它們這么多年的積累沉淀、傳承與發展。所以這類學校最忌諱的是動不動換一個新校長來,而新校長和原來的校長根本沒有任何延續性,甚至不了解這所學校的文化,結果造成這所學校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因此,對于歷史名校,我覺得保障它們就應該做好文化傳承,就是對行政管理的最大的貢獻。其實就是要將不變的東西、恒久的東西保留下來。
如果按辦學質量分類,可以分為一般學校、守規學校、優質名校。
一般學校,要強化管理。這里的“管理”不是說要干和不要干,而是應該告訴他們如何干,是以指導為主的。更多要從管理走向指導,走向引導。
守規學校,要完全賦權。所謂守規矩學校,就是依法辦學的學校。在財務管理、人事管理、課程管理、教學管理,甚至學校的評價等方面,都完全依法依規。這樣的學校完全可以賦權,放手讓他們干。
優質名校,恰恰要有限賦權,為什么?我曾經有個觀點,一所學校原來不是那么好,突然就變得很好了,背后一定有它的不為人知的原因。因為學校的發展是有規律的,不經過三五年、七八年的持續積累,突然變成一個優質名校,這種學校背后可能就是打了擦邊球。因此,我認為,要有限賦權。
所以分類管理、分級賦權,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入手:
一種方式是事事教,強化指導;
一種是領著跑,目標引領;
一種是放手干,自主發展。
這三種方式實際上就是分類管理、分級賦權的比較直觀的表述。
放手干的學校,要讓他們徹底走向自主發展。比如,可以設計免檢校依法辦學,品牌校靠社會監督,特許校要部分放權,加強校要支持到位。
當然,建立分層管理,分級賦權,我們還需要建立相應的制度:
1、學校依法辦學評估制度。依法辦學是我們的底線,要加強黨的領導。依法辦學,第一個來源是《教育法》,第二個來源基礎教育的相關政策文件,第三個來源是課程體系、課程方案。
2、建立社會監督制度,可以通過家委會、社區代表、學生代表,甚至可以通過社會各界進行監督。
3、學校發展規劃制度。一所學校發展好,沒有規劃肯定不行,必須要制定發展規劃。在發展規劃中要明確自我評估機制,通過學校自主發展,減少對學校的干預,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
4、建立“三會”制度,所謂“三會”就是指學校過程性管理,要建立校務會、教代會和聽證會,聽證會是要家長聽證、學生聽證、教師聽證,通過聽證會使各項制度確實可落實、能落實、落實好。
5、變“達標檢查”為“案例分享”,這是借鑒芬蘭的做法。最近教育部在推進“雙減”工作,不斷的分享各地好的案例,我們覺得這個非常值得借鑒。因為案例分享后,被分享的學校會感受到一種光榮感,未被分享的壓力也不會太大。這就是非評比的制度,非競爭的環境。
6、校長任職承諾制度、離任審計制度、責任追究制度。
7、建立管理的“負面清單”,實施底線管理。因為只有底線管理守住了,才能激活學校的辦學活力,分類管理、分級賦權,才有可能確保我們的底線安全。